第207章 实地看看_红楼:我是贾琏
书荒网 > 红楼:我是贾琏 > 第207章 实地看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07章 实地看看

  只是在襄阳看战报,自然无法体会前线的情况。

  看完之后的贾琏抬头对张廷恩道:“恩师,学生决定,立刻出发去郧阳,实地看看情况。”

  张廷恩立刻制止:“不行,太冒险了。你出了事情,我没法交代。”

  贾琏道:“恩师,打仗是要死人的,任何一个决定,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。学生在这看看文字,就敢对前线指手画脚,那不是草菅人命么?必须要亲自去看看实际情况,要说经验丰富,我总不能比岳齐更丰富吧?人家多年的老行伍都吃了那么大的亏,我凭什么?”

  主要是战报上写的太简单了,某月,某日,某日,林间行军遇袭,死XX,伤XX。

  没有去过现场的人,看的一头雾水。张廷恩拗不过贾琏,还是点头让他去了。当然还是搞了个军法处的整顿军纪的说法,免得下面的人有意见。毕竟贾琏年轻呢。

  贾琏不是劳模,甚至很懒,但这不是抱大腿么?只能说,命运多舛。

  贾琏也不是傻大胆,明知有风险,依旧敢于前往。他依仗的是贾家这帮家将。

  这帮人在战场上,完全是另外一个形态。

  非要找一个说法,这个时代的特种兵吧。好像战场上就没有能让他们为难的事情。

  这让贾琏不禁去想,当初练出这帮家将的贾代善,是个何等的人物。

  贾琏的军事经验来自影视剧和一些文学作品,此外全无。

  这些经验放到战场上去实践,跟送死没区别。影视剧的做法,是为了视觉冲击。跟打仗那是天上地下的差距。不懂军事不要紧,贾琏也没想着去指挥战斗,他去一趟了解情况,总结经验,把问题找出来,集体想法子解决。这叫诸葛亮会。

  虽然说人多嘴杂,贾琏抓总,自然能博采众长,就怕那种没有自知之明的。

  马不停蹄的出发,午后出发,走出去三十里就天色渐黑了。

  已经是晚秋了!

  夜间行军风险太大,只带了二十家将和三百火铳兵的贾琏,当然不会冒险。

  大路边行找个视线好的高处宿营,对面就是一个废弃的驿站,房屋早烧光了,一片残垣断壁。即便没烧,贾琏也不敢在那宿营。地势平坦靠近水源是优点,缺点也很明显,方便对手观察,更方便偷袭。

  从战报看,大军伤亡主要来自袭击。讲道理,贾琏能理解,但接受不了,为了加速围剿,不惜伤亡士兵为代价。习惯在草原上作战的岳齐,到了南方的山林之间,吃亏是必然的。

  北方的士兵到了南方,中医讲水土不服,从西医的角度看,就是微生物不一样。

 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,就是喝开水,可以大大的降低水土不服的概率。

  贾琏在战报中,也看到了非战斗减员的伤亡,这才是大头呢,小两千人生病倒下了。

  这才是贾琏对岳齐最为不满的地方,一路上贾琏在后军坚持喝开水,不怕麻烦,效果显著。也曾建议,但岳齐表示知道,并未强制执行。

  临行之前,贾琏再次建议张廷恩,以四省招讨的名义发文,强制推行这个举措。并派人去各处监督执行,你也可以不执行,但后果自负。

  张廷恩采纳了这个建议,主要是贾家的家学渊源太过唬人了,不然这厮护送夏守忠走一趟武汉,半道就上能遇见并解决了最大的问题吴汉。

  张廷恩没法上前线,不是因为他怕事,实在是后勤压力太大了,没他坐镇根本玩不转,本地的官员还算是好点,从士绅们手里想买点平价粮食,比杀他们父母还难的。真是善财难舍啊!都这个时候了,还惦记着家里的那点三瓜俩枣的。难怪这些人能积累出万贯家私。

  为此,张廷恩用上了贾琏的办法,你可以不卖平价粮食,那我就可以扣【通贼】的帽子。

  找几个没啥背景的士绅,先抓打牢里关起来,然后再跟他谈。树几个典型之后,地方上的士绅都老实了。其实可以学孙传庭,就是贾琏怕麻烦,直接扣帽子多省事啊。

  在一个政治为主体的时代,有权利不灵活运用,按部就班的做事,有你白忙活的。

  王法?要我给你现编一个么?官方认证的哦,名字就叫做反包皮佬法如何?

  他们明明可以直接立法的,居然还要走流程,到两院去溜达一圈,还要总统签字。

  只能说,鱿鱼是懂冠冕堂皇的。

  扎营前后就两个小时才完事,贾琏一点都不马虎,不大的营地,栅栏,壕沟,全都有。而且贾琏不是站着看,他也一起干活了,就是手不给力,没一会就起水泡了,被当兵的求他赶紧走,别给大家添乱。

  无奈的贾琏只好宣布,每人赏银一两,回襄阳就兑现。

  别的长官开空头支票,当兵的心里大概是犯嘀咕的,会不会是骗人干活的。

  但贾琏不一样,言出必行,他说发银子,那是一钱都不少的发下来了。

  这个时代的军队非常好带,饱食、足饷,基本就没太大的问题了。当兵的有充分的自觉,他们不希望这样的好长官被调走。

  晚一点大家围着篝火吃饭的时候,当兵聊天时,又提到了饷银的事情。

  “听说了么?前军和中军的弟兄们,拿的七成饷。”

  “废话,这又不是啥新鲜事。”

  “咋地,你还有更新鲜的?”

  “倒也不算新鲜,吃空饷而已。前军还好点,中军缺了两成的人。”

  “确实不新鲜,这还是战时补充了兵源,在京城时都是吃五成空饷,还有吃七成的。”

  “你说的是京营,边军要打仗的,不敢吃这么狠,我听说最多吃三成。”

  在营地间悄悄四处看看,查遗补缺的贾琏听了一耳朵,倒也没发作。

  军队吃空饷在这个年代真太常见了,见怪不怪了。后来的人玩的才花呢,单位里有人领工资,这个人却从没出现过。本质都是一样的,花样不同罢了。公家的钱嘛。

  当然了,这还是比较讲究的,毕竟正经事没耽误不是。更离谱的都有!

  其实贾琏回头看看身后的家将,就知道吃空饷是有根源的,毕竟这样的精锐,养一个是真的要给吃肉的。人不吃肉,哪来的力气打仗?古代的猛将都差不多一个样子,挺着一个大肚子,人高马大的,身大力不亏是前提。

  长贾琏这样的,上战场差不多就是去送。

  进入全火器时代,情况才发生了改观。两者天差地别,冷兵器时代刀兵相见,那真就是力气活。训练一个近战经验丰富的士兵,与训练一个火枪手,完全是两个概念。

  弓箭手没个三年练不出来,火枪兵一个月搞定。

  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原因,就是武器的进化所致。

  “情况如何?”贾琏看见了岗哨,特意问一句。

  明哨朝暗处做个手势,得到三声斑鸠鸣叫的回应:“一切正常。”

  看书多就这点好,贾琏坚持下,所有岗哨都是三人一组,一明两暗。

  明哨配新式火铳,暗哨配刀和手铳,理由也很简单,不求一枪打死人,但求动静大。

  夜半,贾琏刚睡下,还没躺结实呢,突然砰砰两声在前,又一声砰在后。

  和衣而卧的贾琏瞬间弹起,冲出帐篷。夜袭和营啸是连在一起的两个词。

  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,追求的就是对手的自乱阵脚。

  冲出帐篷的贾琏,二话不说,夺过家将手里的火把举着,同时吩咐:“大声喊,贾琏在此!”身边贾家立刻扯开嗓子就喊,众士兵混乱之间,听到喊声,顿时有了主心骨,心也不慌了,按照日常的训练,拿起武器,寻找上官,准备战斗。

  营地内的混乱还没起来就平息了,突袭贼兵立刻陷入了包围之中,成了活靶子。

  砰砰砰,火铳开火声音此起彼伏。

  前后短短的十分钟,枪声就平息了,黑暗中很难看的更远点,贾琏又站在营地正中,手里举着火把被大家当镇定剂。自然是对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,就知道贼人夜袭,被暗哨发现。

  “大人,贼人退了。可需追击。”家将来报。

  贾琏本着谨慎负责的态度道:“去几个人,看看到底发生了啥情况,我在这等着。”

  “是,小的这就去。”

  “注意安全!”贾琏强调了一下。

  坐在原地的贾琏,头一夜就享受到了叫醒服务,总算体会了一番什么叫敌驻我扰!

  不过半个时辰的前后,家将返回汇报:“贼人来的不多,就十几个人的样子,带着引火物,应该是打算放火。多亏西边角落里的暗哨发现,及时开火,贼人被发现后不退反进,遭遇排枪,留下十一具尸体,跑了。小的看他们的虎口与手心全是老茧,应是做矿工的。”

  如何分辨不用的老茧,贾琏表示我不造啊,所以,相信家将就没错。

  “增加哨位,继续休息。”

  短暂的折腾后,士兵们继续休息,睡前的小故事,自然是围绕贾琏来进行的。

  大概意思,当时人都是懵的,听到喊声看一眼,贾大人举着火把,跟神一样的。当时心里就稳了,我命贱,不值钱,战死了贾大人不会亏了烧埋银子。

  抚恤金是文明社会的说法,这个年代就叫烧埋银子。

  为啥这么叫,很简单,尸体不易保存,烧成灰带回家,这叫魂归故里。

  当兵的要求真不高,平时能吃饱,饷银不缺,打仗的时候当官的不跑,烧埋银子能发给家属,其他的就无所谓了。

  千万不要高看了人的品德,就这一仗打完了,那些吃空饷的人,先到兵部去领一轮烧埋银子,再回到军队中,继续在花名册上当兵。

  什么新闻上报道,银行被抢了一个亿,劫匪看完新闻目瞪口呆,我明明才抢了一百万。

  这都是比较运气的,有机会趁机顺水推舟,那些没机会的,干脆就火龙烧仓。

  (PS:不提了,担心又要被审核!)

  有的人上战场的胆子是没有的,但你让他配合作弊分钱的胆子一定有,还很大。

  迷迷糊糊的睡了一会,天亮了。

  胡乱的拿凉水冲了冲脸,漱口之后,贾琏带上家将出了营地,奔着靠近山林的角落去。这里就是昨夜暗哨发现夜袭的地方。正规军之所以叫正规军,就是打正面的情况下,装备训练都是有保证的。一群不久前还是矿工、农民的文盲,怎么打的过呢?

  当然这是正常的情况下,不正常的情况另当别论。

  其实吧,这个社会一直不正常,正常是一种偶然。

  就是因为缺公平正义的正常社会,人们才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。

  有的人性子比较刚烈,所以得不到正义时,会采取他认为有效的行动。

  嗯,这也是不正常的。

  大家都不正常,扯平了!

  我说的是灯塔国抓学生,伱们别瞎猜啊,迟到的迭甲!

  “可惜,没抓到活口,不知道是哪一支乱民。”贾琏表示了遗憾。

  没错,现在的郧阳不是以前了,以前吴汉名气最大,其他的乱七八糟的贼头几十上百,盘踞在各个山头上,几百号人就能称巨匪了。

  这不是没人,实在是没粮食,养不活。至于明末那种情况,其实是比较少见的。小冰河期,自然灾害频繁,官府没钱赈济,就算给钱了,到基层的过程中层层漂没,落到灾民手里的东西,可能就是一碗粥,甚至连这碗粥都没有。

  靠天吃饭的时代就是这样,有灾情,赈济不及时,那是一定会出事的。人都活不下去了,不造反能干啥?古往今来的造反,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:没活路了!

  但凡吃糠咽菜能活下去,谁愿意造反?

  那些欺压你的人,就是依仗着他知道,你不会造反。你让一次,他就会一直继续。

  至于校园里的小畜生,都说畜生了,那不算人。

  经验丰富的家将很快将情况做了总结,应该昨夜来的不下二十人,五十步前后被发现,大概是依仗着个人勇武,打算强行接近放火,没曾想这支官兵不一样,及时发现,及时开火。一通枪声后,倒下一半人,吓的赶紧跑路,钢刀这么要紧的武器都丢了好几把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hw5.cc。书荒网手机版:https://m.shw5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